• 先秦诸子百家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云返教育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篇》)
      ②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篇》)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就不能整天想着自己的小家,过小日子。
      C.一个士在行事上要有标准,坚决不做耻辱之事,不欺辱自己的君主。
      D.一个真正的士,就应忠于自己的人格,忠于国家,做对国家有利的事。
      (2)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请结合以上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其他题型     难度系数:
    • 下列内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①,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论语·阳货》)
      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
      【注】廉:棱角。这里形容人的品行方正有威严。
      【小题1】这两个选段是围绕哪一个话题展开分析的?(2分)
      【小题2】孔子和孟子两人分别强调了什么观点?(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与众位弟子谈及志向时,曾点说他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请你谈谈孔子对曾点的志向持怎样的看法?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3分)
      答:
      答案解析
      类型: 其他题型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③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④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小题1】阅读上文,概括孔子关于政治管理的相关观点。(6分)
      【小题2】请就第③条选文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写作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①,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论语·阳货》)
      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
      【注】廉:棱角。这里形容人的品行方正有威严。
      【小题1】这两个选段是围绕哪一个话题展开分析的?(2分)
      【小题2】孔子和孟子两人分别强调了什么观点?(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 梁惠王 上》)
      (1)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认为天下统一才能安定。
      B.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以苗之“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不同态度。* Q' [( N3 \3 T2 \' G1 O! b8 X
      C.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c. d* M4 O( Z
      D.孟子认为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了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当然,他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者之列,因此循循善诱告诫他要礼贤下士,“民归之”,才会“由水之就下”。- Z+ `( E, h1 K5 H8 ?0 V' b9 L
      (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 2分)
      一是: ,二是
      (2)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该怎样培养?( 4分)
      答: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二则《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6分)(每小题3分)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小题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小题2】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3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 2分)
      一是: ,二是
      (2)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该怎样培养?( 4分)
      答: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①,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论语·阳货》)
      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
      【注】廉:棱角。这里形容人的品行方正有威严。
      【小题1】这两个选段是围绕哪一个话题展开分析的?(2分)
      【小题2】孔子和孟子两人分别强调了什么观点?(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6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小题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每空不超过5个字)
      【小题2】请简要分析两种为政观的提出原因。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二则《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6分)(每小题3分)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小题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小题2】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3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 2分)
      一是: ,二是
      (2)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该怎样培养?( 4分)
      答: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C.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5 X$ ]+ K6 b7 S D.孟子认为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了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当然,他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者之列,因此循循善诱告诫他要礼贤下士,“民归之”,才会“由水之就下”。 (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
      【注】①哄:战斗。②几:将近,几乎。③慢: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不理政事。④尤:责怪。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官员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小题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官员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小题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答案解析
      类型: 名著导读     难度系数: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百家分页列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