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小惠未徧( ) (2) 公将鼓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 【小题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他的平庸表现在哪里?他身上也有闪光点,请你概括一下表现在哪里?答:试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小惠未(  )    (2) 公将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小题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他的平庸表现在哪里?他身上也有闪光点,请你概括一下表现在哪里?
      答:                                                              

      试题解答


      见解析



      【小题1】 ①通“遍”,遍及,普遍 ②击鼓进军
      【小题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看,也一定依实情处理。②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小题3】平庸表现在 :政治上谋略不够,军事上才干不高。
      不平庸表现在: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小题1】试题分析: 要注意徧是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的意思。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进军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 ①注意关键字词:狱是案件的意思,虽是即使的意思,察是明查的意思,以是根据的意思。②辙是车轮压过的痕迹,“靡”是“倒下”的意思,故是所以,逐是驱车追赶。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小题3】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是两个方面的一是鲁庄公平庸的方面,一是不平庸的方面,解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分别概括,先概括平庸的方面,再概括不平庸的方面,做题时要写清楚。鲁庄公平庸的方面在文章中具体的体现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从中进行概括,鲁庄公身为一国之君,竟然不懂得治国之政略,盲目地将战胜敌国的希望寄托在“人”和“神”身上,可见他政治上十分幼稚短见;战斗打响,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军队实力处于劣势,急不可耐地要求击鼓进军,可见他军事上浅薄无谋;在曹刿的指挥下,打了胜仗却不知所以然,可见心智愚钝不敏。幼稚短见,浅薄无谋,愚钝不敏,都是他的“平庸”。
      不平庸的表现:⑴长勺之战前,齐鲁两国的情况和鲁庄公的表现。当时,齐国是个传统的强国,在众多诸候国中实力不可小觑,而鲁国呢却是一个比效小的诸候国,两者相比,相差悬殊,“夫大国,难测也”就是强证。但鲁庄公明白“齐师伐我”是侵略行为,属不义之战,鲁虽弱小,也要迎敌。“公将战”寥寥三字,再简不过,但可以看出鲁庄公没有丝毫怯懦之意,而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果敢和绝决。临战,果敢而绝决。⑵鲁庄公的三答,先看第一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专”是独专占有,“弗敢专,”就是不敢独专占有,这在春秋时期能这样体恤下属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再看第二答“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虽然并不能带来神灵的保佑,但在当时“祭祀”可是国家大事,万民关注并不为过。鲁庄公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虚夸,不欺民,不欺天,也是一个明知之举。至于第三答,更是体现了鲁庄公的“民本”思想,自然也被曹刿称之为“忠之属也。”试想这样一个国君难道会是一个平庸的国君吗?能说他在政治上无能吗?恰恰相反,鲁庄公应是一个有道之君,较有作为的国君。鲁庄公在位多年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政治:有道,有为。⑶鲁庄公这个人,他不但不计曹刿的“肉食者鄙”的言论,接见了曹刿,接受了曹刿的有点审问意味的提问,而且答应了曹刿“战则请从”的要求,更是让曹刿和自己坐在了同一辆兵车之上。“公与之乘”给足了曹刿面子,这充分说明了鲁庄公雅人雅量,也刻画出鲁庄公知人善任,非比寻常。用人:有大量,知人善任。 ⑷鲁庄公能及时改正自己的失误,而且坚持采纳了曹刿的建议。这才保障了长勺之战能获得大胜。军事上,不一意孤行。 ⑸ “公问其故”,简单四字,鲁庄公的虚心好学跃然纸上,一个国君,能屈身向下属求教,不耻下问,这本身就说明鲁庄公这个人很开明,很不简单。曹刿有头脑、有智慧,鲁庄公也很有水平,君臣携手,上下齐心,长勺之战的取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⑹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够于战事在即的百忙之中接见毫无政治与军事影响力的一介平民——曹刿,接见者之高贵,求见者之贫贱,这需要接见者何等的度量与气概?正是由于这种度量与气概,致使曹刿的才能在战争中得以发挥,拯救了国家和人民。⑺鲁庄公在接见曹刿时,能够放下国君的架子,克服国君的脾气,认真的、一次又一次的回答身贱如草的曹刿的发问,旋即终于悟及到政治上要取信于民的重要,可见他不仅不是启而不发之昏君,而且他那身为国君的耐心与谦逊,实在令人称道。
      点评:评价人物的注意点:对人物的评说要紧扣人物的特点,分析人物特点形成的原因,抓住主要的情节,透视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评价人物特点的优劣,表达自己的感情。

    历史事件类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