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访益上人①兰若②严羽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注】①上人:对和尚的敬称。②兰若:指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小题1】诗的第二联写出了益上人怎样的生活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小题2】诗人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诗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诗的最后一联谈谈你的理解。(6分)试题及答案-默写-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访益上人①兰若②
      严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①上人:对和尚的敬称。②兰若:指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
      【小题1】诗的第二联写出了益上人怎样的生活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2】诗人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诗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诗的最后一联谈谈你的理解。(6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小题1】益上人生活在数峰之中的寺里,这里生长着青松、覆盖着白雪,静谧深僻,给人一种冷寂清幽之感。(2分)诗人用这种清雅的环境、静谧的气氛,渲染了益上人及其所居之寺庙的超俗不凡。(3分)
      【小题2】诗人与益上人一起吟诗作赋,结束便拂衣归去;告辞归去时,听到的只有飘扬于云天之外的钟声,这是从诗的言语上表达出来的;(3分)而诗中那种二人唱和、欣然忘情的情意,和借钟声表达出来的对僧友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却是无穷的。(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颔联“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诗人走到松林之前,发现一条小路通入林中,远望群峰,寒气笼罩,散发着阵阵的寒意。“一径”说明人烟稀少,只有一径通幽。用一“入”字,说明路的窄小,在白雪覆盖的松林下,一条小路曲折蜿蜒,钻人其中。像一幅“寒山雪松图”,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诗人乘兴而来,游兴已尽,潇洒的挥一挥衣袖,踏上返回的路。看来,诗人不执著于外境,也不执著于友情。他心无挂碍,辞行以后,心地一片空净澄明,不喜也不忧,只有身后的钟声在回响,时断时续,恍若飘出天外,恍若飘人心中,那么静穆、幽远。诗人踏雪而来,又尽兴而去,不吝情于去留之间。庙宇、沙滩、青松、山峰自在自然。诗歌无一句不在写景,而又无一句不在写诗人从容淡?白的胸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亦尽得禅之三昧。严羽称赞盛唐诗的妙处是“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这首诗的结尾余味悠长,正如那若断若续的钟声,经久不绝。前人作诗往往以景语作结,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王维《观猎》的结尾:“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读者可以从结尾体味到诗人的意气风发。打猎以后,回首远望,踌躇满志;也可以想像到猎场的苍茫辽阔,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严羽这首诗的结尾更加空灵,既有形象——傍晚的云,也有声音——若断若续的钟声。这也许就是他所追求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吧。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