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试题及答案-单选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试题解答


      B
      北魏太武帝用少数民族为“肉篱”进行作战,这种手段和“减……贼”的认识,反映出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其做法必将引发严重的民族矛盾。因此A项正确;从材料很容易看出C项正确;D项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B项错误,北魏当时已经统一北方。分析: 考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单元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还有从北魏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角度分析改革。
      ※背景:
      1、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社会危机严重
      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民族大融合趋势;
      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
      ※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颁行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迁都洛阳
      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
      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④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影响: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②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
      ④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性质: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