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云返教育

    •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材料二 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中期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3分)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5分)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以下材料,然后解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所示,宋仁宗时期,军费开支占政府全年总支出多少个百分比?(2分)
      (2)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所面临的什么问题?(4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分)
      (3)商鞅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分别采取什么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选自马克赞《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农业和商业方面的具体做法。(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分)在符合这一特点的措施中,既有成功之处,也埋伏着失败隐患。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7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1分)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各自的原因。(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了哪些问题。(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2分)“富国强兵”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
      (1)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请辨析这些措施的作用有哪些?(4分)
      (2)王安石变法中采取了哪些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其作用与商鞅变法有何异同?(4分)
      (3)近代戊戌变法中,富国强兵的措施有何时代特点?结果如何?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龙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商君书》
      材料二 “自议新法……言不可行者,司马光也。”煕宁二年,保守分子唐介“数与安石争论”,“御史中丞吕海论安石过失十事”。“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是针对什么变法展开的争论?这两次变法都遭到一些人反对的主要原因何在?变法最初都能推行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结合这两次变法的教训,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
      材料二 (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 (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邓广铭《王安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3)据材料二分析,苏辙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4)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6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
      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
      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
      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
      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
      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4分)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2分)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4分)
      ④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
      说明你的结论。(5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即以财产评估结果划分等级和抽签选官,虽然只是实现了财权政治,但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让‘人民’获得自由”和“地位上升”的措施。(2分)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6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把农村民户,不论主户和客户加以编制,每10家组成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选主户中最有财力和能力的人为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凡家有2丁以上的出1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四: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立起一套新法来……专听一个小人,姓吕名惠卿,及伊子王雱,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谏。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文彦博、韩琦许多名臣,先夸佳说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个个上表争论,不听,辞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坚。祖制纷更,万民失业……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
      ——冯梦龙《警世通言》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4分)
      (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有关?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这条新法的主要理由。(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8分)
      (3)材料三与哪条新法有关?根据所学回答,这条新法有何作用?(3分)
      (4)材料四中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作者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5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4分)
      材料二: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颍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颖阳郑平城女,次弟颖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颖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2)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此措施有什么作用?(4分)
      材料三(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3)材料三、材料四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4分)
      (4)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5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4分)“富国强兵”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
      (1)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请辨析这些措施的作用有哪些?(4分)
      (2)王安石变法中采取了哪些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其作用与商鞅变法有何异同?(4分)
      (3)近代戊戌变法中,富国强兵的措施有何时代特点?结果如何?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处,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陪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1)材料一中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分别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4分)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⑵ 材料二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4分)
      材料三

      (3)观察材料三的漫画,归纳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材料:(18分)
      材料1: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2: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4:(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1中所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2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2,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6分)
      (2)依据材料3 、4,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3)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评述。(6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2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3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潮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回答: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3分)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分)
      ⑶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
      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
      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
      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
      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
      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
      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
      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实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
      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
      由。(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
      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6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材料三 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
      材料四 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
      ——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理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积贫”原因是什么?(2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的理财主张。(2分)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怎样的指导思想?(1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均输法”和“市易法”的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1分)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 (2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分页列表

    1 2 3 4 5 6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