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梁启超《王安石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5分)(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2分)(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3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2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3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背景分析,注意材料中的“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王安石认为其因在于“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此,他主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2)梁启超从利弊两个方面对王安石变法予以了评价,较为客观,其评价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即可(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要注意哪些因素,实际就是从变法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教训是: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分析: 考点1: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
      ※时间: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
      1.理财(富国):
      ①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
      ——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④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⑤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2.军事(强兵):
      ①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③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3.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太学; ③惟才用人(选官制度)。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示与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是艰辛的,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充满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有坚定的信念,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附: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