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廿二史札记》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廿二史札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9分)(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3中的观点。(4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9分)
      (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3中的观点。(4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 “政治缺失”可以理解为政治危机,腐朽的表现,结合教材内容主要指“三冗”现象,联系所学内容回答出“人民疾苦”的表现即可;(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富国、强兵、取士三个方面,其中为改善民生的方法主要表现在富国之法方面: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这些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回答;(3) 阅读材料三的文字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对其持否定态度,显然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结合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予以反驳,在此基础上客观指出其变法的局限性即可。分析: 考点1: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
      ※时间: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
      1.理财(富国):
      ①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
      ——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④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⑤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2.军事(强兵):
      ①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③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3.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太学; ③惟才用人(选官制度)。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示与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是艰辛的,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充满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有坚定的信念,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附: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