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07黑龙江高考试题库下载试题及答案-云返教育

    • 安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42.8%、41.4%、39.5%。这一变化趋势表明安徽省居民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已知函数f(x)=x+sinx(x∈R),且f(y2-6y+11)+f(x2-8x+10)≤0,则当y≥3时,函数F(x,y)=x2+y2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  )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城市外围轮廓形态的紧凑度被认为是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形态紧凑度计算公式为C=2。式中C指城市的紧凑度,A指城市面积,P指城市轮廓周长。下表为我国三个城市的形态紧凑度变化资料;下图对应三个城市的轮廓形态。读图表回答下题。
      城市
      沈阳
      北京
      广州
      紧凑度
      1990年
      0.362
      0.122
      0.256
      2000年
      0.421
      0.127
      0.118

      2000年与1990年比较,有关紧凑度变化对甲、乙、丙三城市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为北京,有效减少交通距离
      B.甲为沈阳,土地利用率提高
      C. 乙为北京,公共设施设置集聚
      D.丙为广州,生活环境质量提高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如图是某算法的程序框图,该算法可表示分段函数,则其输出结果所表示的分段函数为f(x)=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与直线4x+3y+5=0平行,且在y轴上的截距为的直线方程为         
      答案解析
      类型: 填空题     难度系数:
    • 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30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一 秦汉时期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方式,选官办法有四种:一是“纳赀(买官)”,二是“任子(高级官吏可保子弟一人为官)”,三是“察举”,四是“征辟”。最有意义和影响的是“察举”。刘邦建国后,奉行“打天下者坐天下”原则,任用跟随自己的旧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科目很多,都以“德行”为先、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对策)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材料二《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材料三 贞观初年,唐太宗亲自查看考进士的情况。发榜时,他带着几个内侍,来到端门前,见许多新考取的进士,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地走了出来。唐太宗高兴的对身边内侍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为,天下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
      材料四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两宋 明 清
      任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请回答:
      (1)据材料,秦汉时期的“任子”与先秦时期哪种选官制类似(3分)?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完备的表现有哪些(6分)?“德行”为先、“儒学”为主,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思想文化政策(3分)?
      (2)材料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6分)?
      (3)据材料四的图表,分析从科举制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6分)?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9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2010-2007黑龙江高考试题库下载相关试题试卷分类

    MBTS ©2010-2016 edu.why8.cn